“中國-太平洋島國論壇”系列報道⑤
  日前,第二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順利閉幕。同中國建交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薩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瓦努阿圖、庫克群島、湯加、紐埃、斐濟等8國領導人及政要率團來穗出席會議。在他們中間,不少人是第一次踏足南粵,卻對廣東並不陌生。因為在遙遠的太平洋島國上,有成千上萬的廣東籍華人華僑,為當地繁榮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不僅如此,自2007年以來,我省先後派出了17個代表團“送戲下海”、“送醫上島”、援建當地基礎設施和幫助發展漁業……嶺南人的足跡遍佈太平洋島國各地,“粵—太”交流往來的領域涉及經貿、文化、醫療、教育、農業、友城、人員往來等方方面面。
  在這一過程中,廣東作為瀕臨太平洋的經濟大省,成為我國與太平洋島國開展合作時間較早、規模較大、層次較深、人員往來較頻繁的重要省份。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勢必在推進中國—太平洋島國關係更上新臺階中擔當重要角色。”初次來訪廣東,一位太平洋島國領導人如是說。在本次論壇舉行過程中,太平洋島國從推銷旅游資源,到呼籲開通直航,從歡迎粵企前往投資,再到希望廣東赴島國援建基礎設施項目……足以見得他們對“粵—太”未來充滿期待。
  以此次論壇的召開為契機,廣東願意繼續加強與太平洋島國的互利合作。幾天后,廣東又有一支醫療隊即將起航,遠赴薩摩亞、瓦努阿圖等太平洋島國,為當地疾病患者送去希望,也為“粵—太”友好關係添磚加瓦。
  ■一線故事
  赴“三無”之地援建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廣東建工對外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光華第一次到島上,那是一個“三無”之地——“無水”、“無電”、“無公路”。在往後援建太平洋島國的十年間,類似這樣的“考驗”一次次來襲,以趙光華為代表的赴海島援建的中國人漸漸也領悟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真諦。一棟棟校舍、教學樓、政府辦公樓拔地而起,破舊歪倒的房屋被修葺一新。當地人聽說廣東援建,總是豎起大拇指。
  500公裡外運沙土建小學
  有一個項目至今讓趙光華難以忘懷。
  那是在離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500公里開外的領土南端,有一個遍佈沼澤的地區叫莫海德。當地有一個村莊,那裡沒有銀行、商店、醫院,也沒有公路、輪船和航班。出去要坐小橡皮艇,顛簸十二個小時才能到達最近的小鎮。
  就在這個村裡,有一所1960年建成的小學。由於當地沒有沙子、石頭等建築材料,這所小學是用木頭搭建起來的。直到2008年廣東援建企業上島之前,48年來,莫海德地區的學生一直在這所“危房”里上課。
  “我們去建的時候,不用拆,手一推房子就倒了。”趙光華告訴記者。
  要重建小學,只能從500公里以外的首都運建築材料。為此,廣東援建企業租了4條船,每一粒沙、每一塊土都從外頭運進來。
  由於從首都到莫海德的海域多是淺海,船在漲潮時才能走,所以船在海上足足顛簸了10天,而後又順著“羊腸”小水道,才終於把建築材料運達目的地。
  援建莫海德小學只是其中一個平常的小故事。在太平洋島國上,還有不少地區由於基礎設施差面臨這樣那樣的難題。
  在這種條件下,廣東援建企業幫助巴新建成了巴新總督府、沃達爾農業大學宿舍樓、萊城理工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系教學樓、戈洛卡大學宿舍等援建項目,並且促進了農村電氣化和飲水打井項目,建成水電站。一聽說是廣東援建的樓,當地百姓紛紛豎起大拇指點頭稱贊。
  驚險躲過天災考驗
  除了當地原有的基礎條件差,天災也是對廣東援建企業的一大考驗。
  就在一所大學學生宿舍一期工程完工之時,當地發生了7.2級地震,震中離廣東援建企業項目部僅十公里。整棟學生宿捨出現極大的擺幅,但最終屹立不倒。
  趙光華告訴記者,由於島上有不少活火山,火山一噴發,周圍就瀰漫著火山灰。火山灰很細,吸入後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有一次,離援建項目三十公里的拉包爾火山噴發了。汽車在路上寸步難行,機場關閉長達一個月,最後援建人員乘坐一個螺旋槳的7人小飛機才飛了出來。
  除了自然災害,援建企業還碰上了甚為棘手的問題——疾病。
  最初上島時,不少援建人員染上了瘧疾。但島國上很多地方都沒有醫院或者醫療水平落後。所幸援建企業從國內帶了醫生和藥品上島,瘧疾很快就治好了。不僅如此,他們還給當地島民進行瘧疾、登革熱等疾病的防治指導。
  還有一次,當地突然爆發蜱蟲災害,眼看著被蜱蟲叮咬的援建人員病情加重,可是隊伍里沒有人帶了“對付”蜱蟲的藥品,從國內緊急調運藥品恐怕是來不及了。“後來我們工作人員想出了一個辦法,用防治白蟻的藥撲滅了蜱蟲。”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趙光華慶幸之餘仍心有餘悸。
  尊重習俗,手把手教技能
  太平洋島國有獨特的風俗民情、文化傳統和語言習慣,因此援建人員在援建過程中,還要十分註意尊重援建地的傳統文化,做好與當地島民的溝通。
  以巴新為例,當地很多土地最早是在部落手中,部落百姓對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在援建過程中,廣東的企業充分考慮到了部落問題,讓原來土地上的村民到建設工程項目中優先就業。對於當地工人不會幹的活,援建人員還充當他們的培訓師,手把手地教授技能。
  此外,在與當地合作過程中,援建企業還不忘為合作方的可持續發展多想多做。因此,除了工程項目外,援建企業還“兼職”擔當中巴文化交流合作的使者,為太平洋島國的大學與廣東的大學牽線搭橋。趙光華說,今後,他還想和團隊成員一同推動巴新漢語課程教學和孔子學院的設立。
  除了基礎設施援建,幫助建設漁業基礎設施、培訓漁業技術等也是廣東企業上島的重要工作。
  據介紹,從2004年4月起,廣東的金槍魚釣船先後分批投入太平洋島國海域援助漁業的生產作業。目前,廣東與部分島國已建立了金槍魚生產漁業合作關係並設立海外基地。
  巴新總理奧尼爾接受本報獨家專訪
  盼以廣州為試點開通中巴直航
  ■人物專訪
  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南太平洋地區面積僅次於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國,與南太平洋上那些袖珍島國相比,可稱得上是當地的“大國”了。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上,巴新總理彼得·奧尼爾接受本報獨家專訪,表達對進一步深化粵巴交往的期待。
  廣東初見常見廣東人但首次來廣州
  南方日報:總理閣下,這是您第幾次來廣州?
  奧尼爾:這是我第一次來。我發現廣州和北京、上海非常不同,沒有後兩者那麼擁擠,城市綠化做得很好,市容美麗,市民熱情友好,總之印象很深刻。
  南方日報:雖然您頭一次來,但聽說巴新的廣東籍華人華僑不少,他們在當地的生活如何?
  奧尼爾:是的,巴新現有華人華僑超過一萬人,其中不少就來自廣東。他們對巴新的繁榮發展貢獻很大,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很多都已經是第三代、第四代華人了。
  南方日報:華人在巴新大都從事什麼職業?
  奧尼爾:他們大都做生意,涉及的產業和領域面很廣。傳統的有捕魚業、伐木、批發零售、房地產和加工業等;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新一代中國投資者開始在巴新投資礦產業和石油業等,特別是中國大型企業。華人對巴新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是重要經濟支柱。
  中巴關係邀粵企援建醫院項目
  南方日報:近年來,中巴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奧尼爾:在很多領域都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包括貿易、技術、教育、醫療和旅游合作等。中國政府每年向巴新提供政府獎學金,供巴新選派赴華留學生;每隔一年,中國就向巴新派駐一支醫療隊;2007年,中巴簽署關於中國旅游團隊赴巴新旅游實施方案諒解備忘錄,自此,中國赴巴新游客數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中國還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了巴新很多幫助,比如建機場、蓋校舍、建教學樓;此外,在投資上我們的合作也愈加深入。
  南方日報:廣東省對巴新的援建做得如何?
  奧尼爾:很好!近年來,廣東與巴新之間的友好交往特別密切。在基礎設施援建方面,廣東在巴新承擔了總督府修繕與擴建、沃達爾農業大學宿舍樓擴建、萊城理工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系教學樓重建、戈洛卡大學宿舍修建等援建項目。其中戈洛卡大學新宿舍我親自去參觀過,宿舍修建得很美,學生很滿意。
  南方日報:接下來是否有新的項目希望廣東省參與?
  奧尼爾:當下,我們巴新恩加省醫療衛生條件落後,急需建設一所醫院以滿足當地患者就醫需求,因此這個醫院建設已被列入我國一項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目前,正在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商議恩加省醫院建設項目,希望能獲得援助貸款,一旦拿到援助,我們就將立即開工建設新醫院,誠摯歡迎來自廣東的企業到巴新幫助我們完成這個項目。
  展望未來廣州直飛巴新不遠
  南方日報:在論壇上,您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舉行了雙邊會談,你們達成了哪些共識?
  奧尼爾:隨著中國和巴新在高層往來方面愈加頻繁,我在會談期間代表巴新政府邀請汪副總理能在不久的將來訪問巴新,他聽了後表示會儘快來訪,我對此感到很高興。我非常期待在未來幾年能和他一同推動中巴兩國合作更上一級新臺階。
  南方日報:在本次論壇上,中巴合作又取得哪些進展?
  奧尼爾:這次論壇成果豐碩,巴新與中國之間共簽署了兩項中巴經濟技術合作協定。第一個是中國援助巴新建設公民電子身份證項目,第二個是中國向巴新提供8000萬元人民幣優惠貸款。
  南方日報:近年來到巴新旅游的中國人逐漸增加了。
  奧尼爾:是啊,所以這次來訪,我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中巴雙方高層能儘快商談開通兩國直航。至於直航地點,我認為廣州是一個理想之地,因為從廣州直飛巴新首都其實並不遠。我從首都莫爾茲比港起飛,到廣州只用了6個半小時。
  專題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賴競超 實習生 梁欣瑩  (原標題:廣東在中—太合作中擔當重要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x39ixsuj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